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真正的“年味”,已成为记忆和回味
时间 :   2018-02-10 17:1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昨天小年,先接到老娘的电话,问了一句我在哪里就挂了,明知道我12号(年二十七)才到家,但这几天还是每天打电话问我一次;再就是孩子给我短信发来小年问候,以前孩子在上大学阶段,只要发信息过来,十有八九就知道他又需要“精准扶贫了”(扶贫是孩子自己说的[调皮][偷笑]),现在走上社会了,似乎也懂得了些对父母的关心。对于我们这群为人儿女又为人父母的人来说,“年”真的不是为自己过了!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过年是多少小伙伴期待已久的盛大节日。现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如果不是在外见到人山人海的返乡潮和人口大迁徙,仿佛就没有过年的任何感觉了,其实,过年还是过年,只是我们变了。
 
     小时候,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时,小伙伴们就已经进入过年倒计时,每天掰着手指头算,期待新年的到来。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肉吃。
 
     终于等到了除夕,所有好吃的和好话都在放这一天晚上,连晚上睡觉都觉得是多余的了,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就出去拜年,人人相见都特别亲切,哪怕过去有多大积怨和不和,初一拜个年递支烟都会化解,哪时候穷,拜年很少见不到压岁钱,在我的记忆里,我只得过两回压岁钱,一次是舅妈给过我二毛钱,大概是我六七岁那年,一次是小姑姑给了我一块钱,这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但一到家就主动把钱给了老妈,我们小时候对钱像对父母是一样的敬畏,身上从不敢藏一分钱。
 
      大年初一在院子里拜完年后都要到村里(过去叫大队)的会场去看我父亲他们演的祈剧(湖南的一种地方戏),我父亲是十里八乡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就是不懂怎样赚钱养家糊口,随着父亲那一代人的一个个老去和离世,村里的戏班子也成为历史记忆和失传了。在我们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母亲操心,年过不下去了母亲就和父亲吵架,每年年关最害怕的是担心母亲和父亲的吵闹和打架,我们的父辈们似乎从来没有因为感情出问题而家庭出现危机,都是为了生计,就是担心自己的一群孩子(每家都有6一7个孩子)怕被饿死!
 
      哪时候真的穷,穷得连我们自己今天都不敢想像,但哪时候过年真的像“过年”!哪份期待,哪种幸福感,哪份亲情无与伦比,如果还能选择,如果还能穿越,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过我们小时候的年……
 
      还有四天过年了,孩子们都留在苏州过年,我依然选择回老家陪老娘过,其一,听惯了老娘的唠叨而且百听不厌,老娘85高龄了,甚至害怕,万一哪一天我听不到这唠叨声了,我会无所适从,就像现在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唢呐声一样,内心充满了愧疚、失落和伤痛;其二,只有在妈妈身边过年,似乎还能找到一点儿时的记忆和逝去了的年味。
 
       娘在,家就在,娘在哪?年就在哪!(作者:邓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