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抄公”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点和媒体热议的话题。
所谓“文抄公”,顾名思义。即是:起草材材料、撰写文章,热衷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为我所用满自豪,照抄照搬走捷径,及时交差完事了”的一种带有程度不同的普遍现象。
笔者做了大半辈子文字工作,对“文抄公”现象颇有感触。倒退20年或30年,那时,机关很少有电脑,尤其是基层单位期盼机关配备电脑,改善办公条件心情是多么迫切!现在是人人有电脑,有的还有随身携带的“微型”笔记本电脑,谁不说咱现在办公条件好?
“电脑是个好帮手,各类文章网上有,想写材料不用愁,打开电脑可以搜”。这些年来,我在机关常常听到一些同志自娱自乐、安心理得地这样说。
事实也是如此,现在因为会议多、材料多、上边要的情况报告多,应付起来有时确实难以招架。我熟识的一些“写手”,经常抱怨“机关材料写不完、通宵达旦是常事”,领导等着用、上面要得急,而且都有时限要求,误事难免挨批评、受通报、打板子。为了适应这种工作环境,有的奉行“老调重弹”:一是把写过的讲话报告和上报材料翻出来,稍微做些“文字技术”处理、变变数字和时间就算交差了;但大多数学会了与时俱进“走捷径”,利用电脑去搜索,把本单位过去保存的成稿“动一动”,或将其他地方的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上报材料全部搬来,把名称一改,在内容上加点“本地情况”,就算完事了。有些领导也是图省事,只要机关把材料准备好,拿到会上就去念,“照本宣科”一番,至于经常在会上念“错”而引发笑谈的也不少。比如,多年前有一位领导在大会上讲话,把“苦干、实干加巧干”这句话中的“巧干”,竟然念成了“23干”,顿时引发会场骚动。“请大家安静一点,我强调干工作就得拿出十二个劲头来,再加一倍就是‘24’干!我刚才讲的还少了‘1干’呢!”。当然,现在领导文化素质高,一般不会出现这样荒唐的笑话,但也不完全排除有些领导应付差事、心不在焉地讲错话、念错字,而且还不以为然。
笔者作为一名党政机关文字工作者,深知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艰辛,伏案劳作“爬格子”实在不容易。但不能把严肃的本职工作视为“思想负担”,甚至产生“见异思迁”的心态,更不可抱有“应付差事”的侥幸心理和“不负责任”的消极情绪。 在实际工作当中,写材料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参考一些文件材料,需要学习优秀文稿的新颖观点、逻辑结构、语言表述、写作技巧等。但这与“乱抄袭”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在这里,我直言不讳地说点心里话:吃人嚼过的馍不香,写材料“照抄照搬”或“嫁接组装”的抄袭做法实在不可取、也不光彩;更不可养成一味依赖电脑的“懒惰习惯”。长此下去,会抑制我们自己的灵感爆发,弱化自己苦学深钻的坚韧毅力,也会阻碍自己独特创造力的发挥和个人的成长进步。新华社日前批评《基层不需要“空心笔杆子”》就是切合实际的善意提醒,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和回味。
笔者认为,当一名适应工作需要的“写手”,亦称“笔杆子”,万万不可当“文抄公”。对“文抄公”这样一个富有时代色彩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脑子不清醒、认识不深刻、思想就会出偏差,必然导致文风不正。
实践证明,文风连着党风政风和作风。端正文风、改进会风、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话题,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倘若我们再抱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侥幸心理,热衷于搞“文字搬家”和电脑“下载粘贴”那一套,出手的文章内容不是来自实际调查研究,而是脱离实际的“空对空”或华而不实的“假大空”,不仅容易闹出笑话,也会助长不良文风和干部漂浮作风,还会损害党风政风,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崇尚文明的社会化环境,需要及时加以纠正和整治。
从 “文抄公”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要么是落实中央精神不注重实效、仅仅以形式主义落实工作,或单纯依靠“会议”抓落实;要么就是领导干部肚子里的“真材实料”不多、腹中“干货”甚少,只能“借脑”使用,维持“官本位”。要纠正这种不良风气,就要敢于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亮剑。要减少和杜绝“文抄公”和“拿来主义”现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从改进文风和会风入手,从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抓起,建立和完善制度约束机制和成效机制,这才是破解“文抄公”背后隐忧的关键所在。( 许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