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刹不住的“酒桌文化”是变相的“歪风陋习”
时间 :   2018-01-22 17:3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一名参与脱贫第三方绩效评估的高校教师说,该校2017年底承接了一项省级政府部门委托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在开展评估工作的4天内,乡镇干部不仅安排明显超标的好酒好菜招待,还在工作日晚饭期间劝酒。粗略估计,每一桌晚饭费用超过1000元,人均百元以上,一般有四五桌。这种吃喝和脱贫评估主题不符,让老师学生都很有压该高校教师说,尽管师生坚决拒绝了劝酒,但是用餐标准依然严重超标,饭菜根本吃不完,浪费严重。(1月22日 新华网)

   
酒是人类生活饮料之一。中国的制酒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可以说“酒文化”已渗透于整个中华文明史,从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与“中国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中国酒桌上的劝酒、酗酒等丑陋文化,称之为中国酒桌文化。

   
在当代中国,“酒桌文化”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而有所收敛,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来越严重。“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讲的是关系,办的是事情。”一句顺口溜道出了“酒桌文化”的实质。新闻中,乡镇干部安排超规格的好酒好菜招待脱贫第三方绩效评估教师,道出的也是同样的理:为的就是拉好关系,为的就是好办事,为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和利益。

   
在“酒桌文化”盛行的今天,一些干部全然已把“酒桌文化”当成迎合上级,连接同级,考验下级的酒桌办公的陋习。接待上级领导要喝酒,以表重视;接待“某某期同学”“昔日同事”“多年老友”要喝酒,以表热情;考验下级,下级必须喝酒,以表忠诚;俨然酒桌变成了办公地点,考验干部变成了“酒精”考验,“公干”就是喝酒、劝酒,“酒桌文化”变成了“交易文化”。说到底,这种“酒桌文化”,其实就是变相的歪风陋习,是一种另类腐败。

   
“酒文化”是单纯的,不参杂任何目的。其庄周主张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的就是绝对的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这也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如此单纯的“酒文化”却在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演变成的“酒桌文化”,从“煮酒论英雄”到“杯酒释兵权”,种种原因,让“酒文化”成为不少权臣贵胄商甲相人用人办事之术。在中国人惯性思维看来,“万事不过一顿酒”、“有酒好办事”,只要酒喝得好,事情当然也能成。本应是风清气正的饭桌,却充满权利交易的铜臭味道。

   
“酒桌文化”能“成事”,殊不知,“酒桌文化”更能坏事、败事、废事。三国时期,袁绍大将淳于琼就因贪杯丢巢毁粮,最终落得个割鼻断指的下场;蜀国名将张飞因醉酒失徐州,因为醉酒被手下大将所杀,一世英雄死于醉梦中,留下千古笑柄。当今,公职人员因喝酒误工误事、因喝酒寻衅滋事、因陪酒毙命等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历来就不缺规章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严令之下,正风之时,“酒桌文化”必然会成为整治重点。严格的制度已建立,高压红线已设定,缺的就是强大的监管,严厉的追责和严格的落实。与此同时,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守底线,不越红线。这样,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好规定要求才能紧刹“酒桌文化”歪风,带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风。

   
细熬风花,慢炖雪月,还酒席于本来面目,才能品味生活的别样滋味。(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