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王大山的二胎
时间 :   2017-12-19 16:1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溪水潭,八十年代的,杨春三月的一个傍晚时分。
 

 “救命啊!救——命——啊啊!”“有人投潭了。”有人在呼叫,听到呼喊声,田地里干活的,屋里做饭的,树林歇脚都赶来了,只见山娃子王大山手里提着一绣花鞋,红艳艳的。乡里乡村一看这双鞋心里都凉了大半截,王大山的媳妇跳潭了!此潭叫溪水潭深不可测,掉下去十有十不回,柳山铺子出大事啦!


 柳山铺座落在 湘西雪峰山下,有条小溪江从山下弯弯曲曲流下来,每逢一道弯弯就一个水泥坝,溪水顺着圳江去浇田种谷子。第九道弯弯的坝现村有个山庄,溪江上有一片密林柳树林。听老人说最老的一棵树有上千年了,树高八丈,绿叶浓密,柳条万千层层绿波,冬暧夏凉,过路行客都要到这歇歇脚。相传有个外乡人逃生来到这里设摊,卖烟叶、茶水。七里八乡,都叫这里叫柳山铺。
 
 
溪水潭靠柳山铺的湾,水很深。捕鱼的老渔夫,曾用三根三丈长的插鱼梭子连接放下去,梭头扎了个鸡蛋,拿出来鸡蛋没破,水深色墨,每逢经过此处,行人看到溪江柳山湾的水心里发怵。
 
 
七邻八乡,赶来的人。几个水性好渔把式,用绳子捆着腰,岸上捆绑在柳树上,顺着绳跳入潭中。不一会,水把式都上来了有的扶跪在岸上的王大山起来,摇头叹息,”深水墨黑黑的,啥也看不着。节哀顺变!”“自己保重!”乡里乡亲望着江中一件花布红衣服,都认识是王大山媳妇最爱穿的唯一一件好看的衣服。此时,王大山的妈妈,领着王大山的三个小姑娘,大的六岁,小的两岁了,一个孩大约相差两岁,上跪边教孩子跪头,以王大时媳妇一程。
 

一年后的一天。柳山铺子杂货店来了个电话,说是找王大山。他接到电话后,就不声不响上了溪水潭旁的柳树林子。在溪水潭林子里见到不是别人,正是一年前跳潭的媳妇。“大山!”“媳妇!”夫妻俩一见面便相拥而泣,热泪满面。“大山,我生的是个男孩,咱们也有崽了。”两人在商量,把儿子,放养在二姑家,然后再去领养。这样,乡镇计育队就拿咱们没办法了。
 
 
八十年代后,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二胎都受严格控制,不用说生三个,四个了。轻则罚点钱,意思意思。碰上积极分子乡计育队,就像当年日本鬼子进村差不多。猪、牛、羊,鸡、鸭、鹅等,甚至于房子、粮食都会给扒了,拿光……
 
那个年代那个事,都过去了。王大山,为了生个崽,家里又穷,没办法,也只好想到媳妇跳潭躲避了一场计育队来扒三间毛草房。相传,计育队听说王大山媳妇,害怕计育队来抓她,被逼跳潭自杀。后来整个乡都松多了。再没出现过扒房子牵牛了。


如今,王大山儿子也长大了,一家人在政府的好政策下,更加用自己的智慧,勤劳,打拼。盖了两层新楼房,电视机,电脑,电话都用上了苹果。出门有摩托、电动车。种粮使上收割插秧机…… 时代在变化,溪水潭的好故事就像潭水一样——代代相传,传承爱心!
 
【作者简介】张录早,又名张振华。湖南洞口人,毕业于洞口四中。中国乡土诗人,编辑,邵阳市文艺家协会员。现任《中国新农村月刋》记者,央视星光青少年才艺大赛栏目采编。315记者摄影家协会会员。18岁在《星星》诗刋发表诗歌《约会》。1996年《缅怀蔡锷》获“蔡锷杯”全国诗词大奖赛优秀奖。发表诗文、新闻稿1200余篇首。出版诗集《乡村人》。主持编辑《成功之路》丛书。现定住东北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