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第四届文化艺术家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 :   2017-09-03 14:1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章剑华演讲
 
     清风网北京消息记者周秋连报道: 9月2日,由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文化艺术家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200多名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了大会。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作了题为《世界大同之我见》的主题演讲,中外艺术家代表在会上发言,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也在会上发表了演讲。
《文化的力量》  章剑华
  听了朱文泉上将《文化大同之我见》的演讲,我不禁想到上世纪末,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探讨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最后他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类在21世纪想要生存与发展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中国,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这正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生命力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那么,怎样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呢?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用“大”“中”“小”三个字来概括:
“大”,就是大同。这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孔子所期待的“大同”是指社会的公正与安宁;孙中山所确立的“大同”是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毛泽东所倡导的“大同”,是说“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总之,就是追求世界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中”,就是中庸。这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不是中间的意思,而是在两极之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也就是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走极端,找到最合适、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
“小”,就是小康。这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国人不仅追求生活上的丰衣足食,同时希望社会安康和精神康宁。

会场一角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有着丰富的内涵。
孙家正主席曾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有个演讲,以北京故宫的核心建筑为例形象地阐释了“和”的观点。他说,在故宫三大殿中,太和殿,喻指人与自然和谐;中和殿,喻指人与世界和谐;保和殿,喻指人自身的和谐。
时至今日,“和”仍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不仅在为人处世上遵循“以和为贵”,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更为文明的道路,那就是和谐共生。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长寿密码。余秋雨先生称之为“长寿基因”,我们还可以说是“生命力”。
从公元前21世纪到现在的公元21世纪,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延绵不断四千多年之久,故有“上下五千年”之说。而且,最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而世界上的其他古代文明,有的中断了,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唯有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至今还“活”着,而且充满着活力。其中的奥秘在哪里?我认为就“中和”两字。
中,就是不极端、不好战。世界上许多文明就是因为战争而消亡的。
和,就是求大同、求和平。走和平发展之路,尽可能避免战争。即使面临战争,也总是坚持“和为贵”,坚持“先礼后兵”,尽可能减少战争这一极端行为对于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自身的伤害,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展。
这里,我自然联想到,中国从古到今有两部重要的军事著作,都出自江苏人之手。
一部是春秋末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观点;一部是当代朱文泉上将的《岛屿战争论》,提出了“不战而和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前不久,我曾向朱司令请教,印度侵入我国洞朗地区,我们该怎么办?他说,不打,不要打,不用打。而就在几天前,印度入侵军人和器械不得不乖乖撤走,这正是“不战而和人之兵”理论与实践的例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之所致。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大同”实现“世界大同”,共创美好未来!
 
会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