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法制办起草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针对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决策“一言堂”等现象,征求意见稿明确集体讨论决定为决策必经程序,并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决策事项应当经决策机关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由行政首长在集体讨论基础上作出决定。(6月23日 新华网)
民主集中制,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按照顺序来先民主讨论,后意见集中,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这本是一个具有积极性、创造性,集合了全党意志传承、智慧凝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但由于权力缺乏制约、监督乏力,一些单位和地方主要领导干部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家长制”、“一言堂”,一手遮天、一锤定音,听不进、更容不下不同声音,身边同志要么知而不语、要么噤若寒蝉、要么阿谀奉承,最终沦为腐败的“重灾区”。
民主集中制需要民主和集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了民主、有了集中,领导班子才会有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而一把手“末位表态”就是对民主集中制的生动实践。以前不少地方和部门议事常是“书记先行定调,成员顺水推舟”格局。领导干部常常以“先声夺人”的气势左右成员言论,让民主集中制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以集体集中之名,行个人集中之实”。所以一把手“末位表态”制要求领导干部敢于放手,善于抓总,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运筹帷幄、统揽全局。
那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在民主集中制实施过程中是否就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否就尽善尽美、没有短板?笔者的态度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压缩了“家长制”、“一言堂”的存在空间,抑制了腐败的产生;忧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型“一言堂”又将“破茧重生”。
从积极方面讲:一把手“末位表态”,把优先发言权抛给大家,对于同一件事,从不同的人物、不同角度考量,自然会得到不同的意见,众人各抒己见又针锋相对,才能碰撞出各人所长,弥补思维短板。而一把手“末位表态”只是起到汇总意见,调整思路,民主决策的作用。后声定调子,变“独奏”为“合唱”,这才真正体现了民主集中制,促进班子团结和谐发展。
从消极方面讲:一把手“末位表态”易导致“一言堂”变种。一把手“末位表态”是发扬党内民主、改进民主集中制的一个新尝试,但需要警惕“末位表态”被架空的可能性。会上先定调,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在会上,如果将时间点再往前挪一挪,在会前打招呼、事先通气,把个人意愿提前透露给其他班子成员,这就同原来的“一言堂”没有什么区别了。最后,看似规范的民主集体决策背后却是个人意志。如此“事前表态”也正是一把手“末位表态”的短板。
一个制度的实施如果不能理解其深意或有人别有用心就很容易变味走样、流于形式,一把手“末位表态”需正确认识、理性担当更需高度警惕。入脑入心更入行的一把手“末位表态”才能更有利于形成民主、科学、依法的议事决策机制。(通讯员 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