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网讯:(通讯员 刘学华 马千里)改进干部作风势在必行,但改进的方式多种多样。湖南省澧县王家厂镇选择了——见缝插针——晚上走村入户——‘乡村夜话’这种有效形式,通过不断实践和坚持,加强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改进了干部作风,拉近了二者的距离,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以来,共走访农户5048户,发放便民联系卡5048张,化解矛盾纠纷112件,解决实际问题25件。
群众评价说:“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乡村夜话’真是好,不仅改变了干部作风,还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无话可说了。”
深入基层,消除贫困
王家厂镇的“乡村夜话”活动,是从去年开始的,为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党委提出了“见缝插针——下村入户”的方案。但考虑到白天村民们地里干活,干部也要上岗值班,就将入户时间重点选择在晚上。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党委便把这个走访活动确定下来,并称之为“乡村夜话”。
“乡村夜话”开展之后 ,为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一些水利设施不完善的,通过深入走访进行了完善;一些道路不通的农户,通过深入走访,得到了解决;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根据有关政策进行申报,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的医;一些年轻的贫困户没有生财之道,通过干部们帮助想办法,逐渐走向富裕。
党委书记彭洪到黄木村村民胡中全家走访时,发现家里只有他和儿子两人,他本人有病,不能进行体力劳动,经济来源少,儿子去年考上大学后,所需经费全靠银行货款,彭洪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同站所商量想办法,免费安排鸡苗200只,鼓励他做个养鸡专业户起好步。彭洪书记在江西村走访时,发现村民周健家是个典型的贫困户,但他家周围有许多可以利用山地,便通过综合站解决6000株经济苗木,培养他做个种植专业户。
夜访农家,体察民情
4月13日晚上7点多钟,澧县王家厂镇江西村村民朱召民忙外农活刚回家拉开电灯,迎面就走进了镇党委书记彭洪、副镇长朱文平、彭爽、纪委书记刘学华等镇干部,他们是在村支书皮业富的带领下来到他家的。一进门,彭洪书记就问老朱:“现在村里的治安状况怎么样?水利等基础设施好不好?干部的服务意识强不强?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的?”
老朱是村里敢于提意见的人,今天却说:“现在的治安好了,水利设施也完善了,干部们的作风也改进不少,似乎没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了。因为有些问题,已经在上次的‘乡村夜话’中得到解决,有的正在解决。”
谁知党委书记彭洪对他说:“我总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美丽乡村建设,我们的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是不是该改变了?”
老朱连连点头说:“这的确也是个问题,有些习惯的确该改改了。”
彭书记又说:“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的一个奋斗目标,这需要政府同乡亲们一起共同努力,你说是吧。”
老朱说:“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一定会紧密配合,请党委政府放心好了。”
接着,镇干部们又走访了任振柏等农户,直到晚上10点多钟才离开。村民们这时才发现,他们是步行过来的,因为从公路到他家还隔着一条河,得绕道1公里多路。
架桥铺路,拉近距离
“乡村夜话”还解决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江西村的那座公路桥,马上就要竣工了,还硬化了2公里路。现在的江西村,是由以前的江西村和青石岭村合并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以往原江西村的人上镇里办事,要绕道垱市镇,行程有近20公里。干部们通过深入走访发现,去年二村合并之后,问题越来越明显了。因为二村之间隔了一条小河,所谓的桥仅仅是几根烂枕木拼接而成的。不仅摩托车不能走,行人也得脱鞋卷裤的,村里干部碰头或开个群众会,有的要跑十多里路。尤其是学生们上学,也就更不方便、更危险了。
镇党委通过“乡村夜话”,了解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立马向县里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反映,并带领县规划局和交通局多次到现场进行勘察。但由于有关部门计划和资金都很紧张,动工时间总是一推再推,不得已党委书记彭洪只能亲自出马去找县领导,最终把邱献兵副县长和有关局长请到现场,当场确定了上马开工日期。
目前,这座公路桥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桥面上的水泥和钢筋已经凝固在一起了,只等一个月水泥安全期一过,就可以通车了。看到眼前这座宽阔的水泥桥,村民们高兴地说:“这桥我们盼望了几十年,过去步行都不敢走,现在不仅能走旋耕机、收割机,几十吨的车辆都可以了。这下不仅农副产品的销售不用愁了,学生们上学也安全了,路也近了。”
村民们还说:“这应当得益于党风廉政建设活动的开展,得益于镇里开展的‘乡村夜话’,如果不是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干部作风得以改变,领导们怎么能知道咱百姓的困难在哪里、困难有多大呢?怎么能够想尽千方百计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呢?现在的干部作风变了,与百姓的距离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