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黄平县史志工作者到红岩堡“寻古”
时间 :   2017-04-18 22:0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特约记者 廖尚刚)红岩堡,以其默默隐藏在民间、少为人知的明朝屯堡村落,随着她神秘的远古遗风的发现,引起了当地史志、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最近黄平县史志办有关人士就红岩堡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将从中去揭开这座湮没了近30代人的屯堡之谜。


红岩堡,最初之名为“黄金门堡”,坐落在清水江边的一处凸兀的孤山顶上,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钦命的第二任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于1391年2月督办修建的,距今已有626年的历史。在红岩堡西南角的山崖上,现在还完整保存着30多个文字的建堡摩崖志记。前不久,红岩堡的古迹发现在一些媒体上报道后,引起了当地史志工作者高度关注,县史志办主任刘治平等同志带着对县内屯堡历史的悬念和负责的态度,最近来到位于清水江黄平县段下游的镰刀湾左侧的“古包丢坦”(苗语地名),进行了深入采访。据当地群众介绍,早在明朝初期,朝庭为防御清水江对岸的苗族义军,特务组织锦衣卫就秘密在这里修筑工事,调派部队屯驻于此,以保卫浪洞(今黄平)和播州(今遵义)的安全。随着历史尘埃的远去,如今在这里居住的还有当年屯军部队的后裔刘氏家族和后来迁徙进来的雷、潘、杨、沈4姓村民。目前,堡寨内共有汉、苗居民47户,200余人口。这里一直尚未修通公路,大部分青壮年一般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村民经济收入除了种田外,就是依靠清水江丰富的鱼虾来增加副业收入,因此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渔船和捕鱼工具。由于交通闭塞和远离世尘,加上村民们故土难离,才使这座600多年的古代屯堡完好地保留至今。这次黄平县史志工作者到红岩堡作深入调查,有望从课题研究上对大明王朝在清水江畔加强政治、军事和民间统治和历史演变过程揭开新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