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水酒古称梅山古酒,最早诞生在现在的梅山区域范围之内。
梅山古酒出现在三皇五帝时期,蚩尤败走南方,跨过黄河、长江,沿洞庭湖进入资江,流落梅山。因雾瘴多兵士多死,遇菝草(野生薄荷)而生。梅山古有野稻,为蚩尤部落采集之食物。食余之物遇菝草,发酵成酒酿。兵士尝后力气大增,献予蚩尤。蚩尤命妻子春姬造酒酿,提供兵士用于战争,补充其力量和勇气。蚩尤又以山岭与河流为纵横坐标绘制作战地图,并注明每个山岭与河流的物产,后世称其为《山海经》。蚩尤始成战神。炎帝、黄帝合败蚩尤于涿鹿,梅山只剩蚩尤残部。黄帝登临熊山,取春姬酿造的酒酿,播于中原,传于四方,中原始有酒。并发展为果酒,在唐代出现葡萄美酒夜光杯,宋代始有大曲白酒。南宋朝廷南迁余杭,用辣叶草、决明子做酒曲,始有黄酒。
蚩尤余部隐居熊山,凿洞而居,呼为峒蛮。以梅山为家,亦叫梅山峒蛮。植稻为食,亦上山打坡,下河打猎。余粮酿造,藏于石洞。熊山脚下有神犬,一胎生七子,名曰七心灵狗。此狗百年一见,其中有一须之犬为大灵狗,聪慧过人,能号令狗界,守卫家园。峒蛮偶有沿资江而下,必携狗同行。有入龙阳(洞庭湖畔之汉寿),收割稻谷为业,事毕而返,狗携谷粒而回,披身上船,船主痛恶打入水,狗为保存谷种露头树尾于水上。后种梅山坡地梯田,稻穗似狗尾,米粒暗红,有糯柔感。酿酒,味更佳。
秦献公嬴之子季昌反对商鞅,避祸潜隐山林。沿黄河南下寻蚩尤故地,辗转雪峰山误入桃花源(奉家山)。族人伴溪而居,拓田留有紫鹊界梯田多处。与峒蛮隔资水而居。屈原为了解决秦楚战争,从楚国出发深入梅山,季昌子嗣不愿重返中原。屈原痛哭流涕,携梅山古酒环游洞庭,死于汨罗江。弟子宋玉收集其写酒之篇章,编辑成《楚辞》。其中《九歌》为描写梅山赶尸的民俗,大司命、少司命为赶尸匠。《九章》为屈原喝了峒蛮所酿之梅山古酒,多为哭诉、抱怨之语,也常提到他喝酒之情之态。
峒蛮不与外通,唐玄宗、肃宗两朝,自开元十三年(725)至乾元二年(759),李白曾数次从洞庭湖入梅山,寻找他斗酒诗百篇的“酒”,这也是让他魂牵梦绕的酒、舍弃生命的酒、歌颂与李盈盈爱情的酒、死里逃生的酒。李白出蜀的目的就是寻找梅山古酒和屈原行踪,后又约王昌龄、族叔李晔、贾至、吕使君、夏十二、裴侍御等深入梅山。有《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云:“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唐末始有人入,多为中原流民。陈氏、方氏、邹氏等八姓为前驱,入熊山居脚下,呼峒蛮为土人。物质匮乏,与土人通,互婚相邻。野果甚多,多造果酒。久藏之梅山古酒已成琥珀色。汉人渐多,陈驻鹅塘,邹居白水溪。军民开垦,沿溪拓地,堵水围田,稻植有水,与野稻杂交,渐有白米,亦糯亦粳。陡坡种粟,亦糯亦粳。民歌云“高山种粟粟米黄,朵朵粟米狼尾长,天晴亏他篓背,落雨靠他捧栽秧,寡妇谢恩泪洗面,粟米蒸酒送情郎。”
始知益阳邵陵间有隐地,即《九歌》开篇的“沅、湘之间”为土人所居。据资水之中游,扼资水上游之资源,吸资水下游之物质。宋廷欲纳土人茶叶以充军需,征梅山捣熊岭。神宗时立新化县,徙曾罗张伍等汉人入,逼土人迁徙。梅山古酒早已成好酒,有窖藏,为开疆者诗词记录。章悙《梅山歌》云:“长藤酌酒跪而饮,何物爽口盐为先。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出梅山诗》云:“田既使我耕,酒亦使我沽。”毛渐《此君亭歌》云:“羊肋细软蟹螯丰,兵厨酒美琥珀浓。褫带就坐约烦礼,幅巾相向聊从容。”吴致尧《开远桥记》云:“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不能自通于中华。”梅山酿酒之法流出梅山,广播南蛮,菝传四野,酒力渐弱。
梅山古酒很特别,《溪蛮丛笑》载:“酒以火成,不酢不筝,两缶东西,以藤吸取,名钩藤酒。”吴居厚《梅山十绝句》云:“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汉人加入中原文化,始成新化水酒。随着气候改变,菝草的生长区域北移至西南一线。只留酒曲、酒菌在新化境内,成为自然发酵场。其他区域酿造之水酒,不及新化水酒也。
元军南下,血洗梅山,梅山人饮酒御敌,为军所用。“糯米蒸酒满缸浮,郎得相思妹得痨,郎得相思有姐治,姐得相思命难逃。”酒不足用,入肴成菜,以助士气,逐成牛血汤,后改酸酒入菜,即为食醋,才有美食三合汤。菝之春生夏长,秋来开花,遇霜即萎。保存菝叶,盛夏采摘,粉末裹覆,晒干备用。祭祀先祖取胜,以月饼与酒联欢,始有中秋煮酒。汉人渐多,怀念中原的日子,后在桃花节、端午节、年节煮酒,以示欢愉。
明清两朝,新化水酒普及,为大多数家庭所需。新化人多聚居,家有专人酿酒,多为婆母。清代县城西石桥有水酒铺五家,自造自饮,余者出售。解放时县城有水酒铺六十五家。一九八九年,城关水酒作坊二十八家,乡镇集市有二百余家,年产量一千五百吨。新化饮酒盛行,男女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