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洪旭朝 通讯员 庄柱
百灵环保网讯, “秦巴明珠”之称是对紧邻秦岭和大巴山的陕西省安康市的赞誉。安康的地域因古生代地质变化而富含微量元素硒,富硒土壤面积达到54.2 %,安康也因富硒资源而闻名。
守着资源优势的安康,怎样充分利用资源走出贫困摘掉国家级贫困的帽子,我们走访了在不同的行业里因地制宜地围绕富硒这个区域特点,为精准扶贫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并且仍在为此而执着前行的三家企业。
(上图左六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和人民日报副社长张建新、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等领导亲切接见汉滨区金彦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邱金彦等荣获2016扶贫民生示范工程奖代表)
安康市汉滨区金正茶业有限公司、镇平县国香野猪专业合作社、安康市汉阴县杨家坝托养中心三家企业在2016年10月19日由人民日报社和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由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三家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生论坛”上,荣获“2016民生示范工程”,在论坛上三家企业法人邱金彦、周学国、魏代金等受到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和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
“马泥春”富硒茶—— 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好茶
安康市汉滨区金正茶业有限公司汉滨区金彦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汉滨区新坝镇茶栈村。
公司依据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富硒地缘优势,选定了富硒茶产业,注册了“马泥春”富硒茶品牌。投入500万元资金,成立了安康市汉滨区金正茶业有限公司。
为了进一步推进富硒茶叶产业的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119户农民成立了注册资金360万元的企业自然法人专业合作社和隶属於金正茶业有限公司管理的七个专业合作社,现有1210贫困户,其中在册220户特困户。合作社流转荒山、荒坡茶园8000亩,辐射到周边毗邻的四个乡、镇、村。
金正茶业有限公司现有“绿茶”,“红茶”、“黑茶”生产线各一条,茶叶生产做到了春绿茶、夏红茶、秋黑茶的格局,年产量达到了150多吨的规模。公司将每年的盈利按公司2、产茶户8的比例进行分成。产茶农户的劳务费由公司从2成收益中支付。目前有收入的农民有400户,流转的土地1320亩,支付100多万人民币。
![]() |
谈到公司扶贫时公司董事长邱金彦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生在新坝镇茶栈村,原本也是一个贫困户,尝尽了贫困的滋味。在党的扶贫政策的鼓励下,一心想着脱贫致富,选择了家乡的茶叶种植为公司的主导产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改变贫穷,去努力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路。”
上图为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为金正茶业有限公司邱金彦总经理等颁奖)
(
几年来,在金正茶业有限公司帮扶下已有27户贫困户脱贫,面对还有那么多农户渴望着早日脱贫的乡亲,邱金彦心中不无愧疚。
一个小小的公司所做的努力乡亲们心里有数。放着青山绿水、富硒的优势,却不能转化成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饭碗,邱金彦心里着急。苦于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公司的生产能力的现状邱金彦心里也十分清楚。
我们了解到,为了让更多的乡亲尽快脱贫,金正茶业有限公司早就有了自己的筹划。公司拟再增加两条生产线,以充分消化当地的茶叶原料,增加“马泥春”富硒茶的产量和知名度,让乡亲们从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中收益,让脱贫致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经过测算,资金缺口2500万元人民币。
眼下,这对于金正茶业有限公司和邱金彦来讲眼下或许是很难筹到的巨额资金。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为了实施已定的计划,他们四处奔波以求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与扶持,他们一直在向既定的目标艰难地前行。
金正茶业有限公司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公司所辖的安康市汉滨区金彦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研制的“马泥春”系列茶产品从名不见经传到荣获多种奖项就是很好的见证。
![]() |
“马泥春牌富硒毛尖”在中国陕西(汉中)茶叶节大综茶质量评比中获银奖、“马泥春”牌炒青毛尖获中国陕西(安康)茶叶节大综绿茶质量评比会银奖、“马泥春”牌银针获陕西省(安康)茶叶节名优茶质量评比会金奖、“马泥春”牌富硒银针获中国陕西(商洛)茶叶节名优茶质量评比会金奖。
在2014年第八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上“马泥春”牌富硒红茶荣获银奖、“马泥春”牌翠峰获金奖。
在2015年安康首届富硒产品大赛上“马泥春富硒绿茶”获一等奖、“马泥春富硒红茶”获一等奖。
2016年安康第二届生态富硒产品大赛上“马泥春富硒绿茶”获一等奖、“马泥春富硒红茶”获一等奖。
在安康市汉滨区金彦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的奖牌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在这一切来之不易中所含的艰辛和主人锲而不舍的进取心。
我们得知金正茶业有限公司已经有了200吨黑茶和50吨红茶产销订单后为他们感到高兴。邱金彦却显得有些为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厂房设备所需资金至今仍没能落实到位,到时候怕完不成订单而造成违约。
我们都在寄希望于从政策到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 |
我们看到了金彦合作社被陕西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扶贫示范合作社”的牌匾赫然醒目。
金正茶业有限公司在精准扶贫中的作为令我们敬佩;同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和扶持他们努力发展做好产业扶贫,为2020年的全面脱贫多出一份力。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人吸收微量元素硒的途径之一,要通过植物性硒蛋白的摄入。
富硒国香野猪驯养——可复制推广的脱贫致富项目
![]() |
(上图为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为镇坪县国香野猪驯养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周学国等颁奖)
我们驱车到达安康市镇坪县小曙河时镇坪县国香野猪驯养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周学国夫妇已等候在自家的野猪驯养场。
40岁刚出头的周学国,一位勤劳淳朴的农村汉子,自2009年来,创办了国香野猪驯养场,开展野猪与镇坪本地家猪(地方长白猪、内江猪、本地黑猪)杂交研究,掌握了新品种培育、繁育及规模养殖等技术,并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可复制推广的小型野猪驯养场,2013年被卫生部微量元素重点实验室确定为野猪能繁驯养科研基地。
在野猪驯养场放养的三代野猪,经过三年的质检,硒含量为0.21mg/kg,自然免疫率达到99.5%,瘦肉基本控制在70%-75%。
目前,合作社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围圈林下养殖基地3000余亩,流转荒山、荒坡8107亩,现有纯野猪种公猪5头,能繁母猪300余头,厂房2000余平方米,年出栏第三代野猪及仔猪6000余头。
走进周学国的养猪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齐的圈舍、规范宽敞的放养场,野猪在小桥流水旁、绿树成荫的山地自由地觅食。
周学国给我们介绍说,自己是小曙河镇亮垭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仅有初中文化。2009年开始了他的野猪驯化繁育实验。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和艰难的实践过程,周学国成功实现了野猪与家猪交配,并产下了第一窝杂交猪仔。之后,又不断探索实践,成功利用二代杂交野猪与家养良种公猪、母猪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第三代杂交野猪,实现了野猪驯化-杂交培育-野外放养。
2012年,以每公斤50元的高价成交的第一笔订单,让周学国看到了野猪驯养繁育的发展前景。
面对家乡和父老乡亲处于国家级贫困的现状,他想到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掌握的成熟的养猪技术,带动村民一起投入到野猪养殖,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过上富裕的日子,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转模式,组织607户贫困户走上了共同脱贫致富之路。
周学国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扩大生产规模,帮助更多的村民尽快脱贫致富,遇到的同样也是资金瓶颈。
我们被周学国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打动。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今天,我们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去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这些脱贫致富项目的带头人,以点带面真正实现精准脱贫不应该停留在最头上、办公室里,应该精准到项目、落实到人。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人吸收微量元素硒的另一个途径,要通过动物性硒蛋白的摄入。
安康的富硒道地药材——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
我们在安康市汉阴县杨家坝托养中心的病区所看到的场面令人震撼。成群结队的几百号精神病患者用异样眼神看着我们的到来。有的患者喊着“院长、院长。”,径直向我们走了过来。
![]() |
院长叫魏代金,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有着从医46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主治医师。
他在多年的行医实践中,将本地富硒中药材用于精神病的康复治疗,获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奇特疗效。他创办了有1000张床位的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和一个医养结合模式的市级康复托养中心,为缓解本地精神病就医难,发展残疾人康复和精神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三次获得陕西省“先进个人”荣誉表彰;所创办的医院和托管中心两次获得国务院“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表彰,他本人和单位代表赴京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4年7月他以“执着理想奉献”的先进事迹获评“陕西省精神卫生杰出贡献奖”。被大家誉为创业成功人士和民营医院企业家。
安康市紫阳县是魏代金的家乡,是安康富硒土壤含量最高,硒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当地盛产的紫阳茶自唐代年间起,就作为了朝廷贡品而闻名遐迩。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撰写了“论紫阳富硒资源开发与利用”、“富硒食品自然疗法与健康防病”等论文,先后在南京、成都学术大会发表交流。
他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学习研究,提出了“开发利用富硒中药材,寻求精神病补硒治疗康复新途径”的学术观点。并从现代医学神经递质生化的生成、释放、灭活、代谢速率和涨落的变化,及其抗精神药理对大脑神经递质代谢速率、涨落影响的作用机制四个方面的基础理论,依据说明硒与精神病的关系,提出硒与精神病的科研课题。
他的研究课题得到国家卫生部微量元素专家王治伦教授、省中医药专家郑清莲教授,精神病学专家师建国等专家教授的重视和支持。
2013年1月,经原卫生部(西安交大)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文件批复,由王治伦教授指导牵头,魏代金在汉阴县杨家坝挂牌成立了“中医药科研基地”。基地就发展道地富硒药材产业项目,与安康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研发制药、加工经营”为一体,逐步实现精细深化安康道地富硒药材产业经济建设目标的发展思路。
他深入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采集土壤、水源、药材标本,积累检测化验百余品种资料,定期的走乡入户调研指导药农种植和药材采集初制加工储藏技术,联络乡镇政府和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种植基地,基本掌握富硒土壤与种植生态环境的第一手资料。
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出“安康道地富硒药食产业开发利用与精准扶贫项目研究”的文章,通过首次的诠释说明了安康产地“道地富硒中药材”的定义,是限于特定富含硒微量元素土壤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地域内,所产具有医药补硒保健功效的中药材,属于明确地理标识、生长富含硒微量元素成份特质、具有药食保健功效取向的“道地富硒中药材”。并呼吁建议政府作为特定天然道地品质中药材,列入地方或国家药典进行推广应用与保护。
他提出的以“聚宝盆”经济产业战略发展方向的定位和地方精准扶贫首选项目,把安康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富硒药食产品或提供原材料集散地中心,实现区域经济大增值与精准扶贫双赢的目标的建议书得到安康市委郭青书记和市政府富硒研发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全市药材经济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有力地促进了安康富硒药材产业的发展。
截止目前,基地已陆续投资5000多万元,已在安康五里新建框剪结构楼房和饮片加工厂房10000平米(其中饮片加工厂房600平米),作为筹建“安康硒宝药材”企业的基础设施。在汉阴县城关镇杨家坝村流转水田、旱地1268.63亩,在紫阳县斑桃镇,界岭镇,平利的八仙镇正阳乡,岚皋县的民主镇等地建立了种植企业及药农合作社经济实体联系合作的种植基地七个。已种植药材品种有:厚朴、杜仲、大黄、桔梗、丹参、云木香、白芨、山药、党参、天麻、百合等30多种“硒”含量很高的中药材,涉及土地面积31890亩,仅厚朴一项种植面积就达7000余亩,年产量达20余吨。
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药材扶贫人口18063人。富硒药材基地项目可增加农民就业岗位3500余人,土地和林下经济增值6倍以上,初起当年产值可达1.5亿元。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民族中医药时代背景下,更有利于加快带动地域人口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产业方式脱贫。是一项目前景看好,可行性强,科技含量高,值得扶持的富民脱贫产业。
2016年5月,魏代金撰写的《中国安康道地富硒药食产业开发利用与精准扶贫项目研究》一文,应邀参加了第九届中医药健康产业论坛学术大会交流获评优秀论文一等奖,同年8月,被2016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暨第11届中国西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获评“优秀科技成果奖”。
关于富硒药材魏代金如数家珍。我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过去不太熟悉的硒和与硒相关的知识。他以富硒药材产业扶贫为己任,为实现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魏代金的所作所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曾经是军人,他身上有着一股军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面对资金紧缺的压力他没有退缩,我们从在建的医院病房和制药厂感受到他的坚毅与执着的追求。
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深感,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精准扶贫接上了地气、落到了实处。鼓励他们、扶持他们,也就是在为精准扶贫做实事。精准扶贫需要像这三家扎根深山老林的典型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