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时间 :   2017-04-12 07: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君山钱粮湖城西明德小学 张伏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口气把《追风筝的人》阅读完,当书尾再次出现“为你,千千万万遍”后,我的眼睛湿润了……红尘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知心的朋友,能“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更是凤毛麟角。难怪清代学者何溱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书中讲述了阿富汗喀布尔富家少年阿米尔和家中小仆人哈桑缘于风筝的故事。阿米尔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电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期。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书中以一次放风筝比赛、追风筝过程中发生的惨剧,阿米尔所经历人性的背叛和救赎为主线,以与父亲的隔阂及国破家亡坐在油罐车里面的黑暗中偷渡经历“婴孩的哭嚎、汽油、呕吐物和粪便的臭味、死亡威胁”后,辗转逃亡到巴勒斯坦、美国相依为命的经历为辅线。在文章的最后,爸爸的好友和商业搭档拉辛汗从巴基斯坦给阿米尔打电话,让他去巴基斯坦,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原来拉辛汗在阿米尔父子走后,去哈扎拉贾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他们一起回到喀布尔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哈桑还有了一个儿子索拉博。然而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强占了这个房子,还因为种族歧视当街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则进了孤儿院。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去喀布尔救索拉博,说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索拉博则是他的侄子。于是阿米尔历尽艰险,最终救出索拉博,在心灵的救赎上做出实际行动,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为故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文章中阿米尔设计使哈桑父子离开的片段体现了人性当中的劣性战胜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终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