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建二局二公司万达管理中心益阳万达项目张旭
清风网讯:(通讯员 钟佳) 他外表瘦弱,但心如磐石,毕业于名校,励志在基层。“阴暗潮湿地下室,也是人间四月天”---这是他给自己写的QQ签名,他就是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益阳万达项目生产经理张旭。
张旭同志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用始终如一的精益求精,诠释着“建筑工匠”的品质。无论在哪个工程,张旭总选最重的担子挑,专攻地下室,是同事口中的“地下工作者”,也是同事心中的“地下无冕之王”。经历过商业业态工程的人都清楚,从结构上讲,地下室是建筑的根,从功能上讲,地下室是建筑的心脏和大脑,从施工上讲,地下室当然成为施工任务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里作业环境恶劣,工序穿插频繁,施工难度大,劳动强度大,但张旭就是认准了地下室,因为他知道,对于商业业态的项目,地下室关系全局,地下室不能有失。长时间的蚊虫叮咬和阴暗潮湿的作业环境,使得一个30岁不到的汉子,皱纹尽显,风湿性关节炎总是让他的两个膝盖肿的像个馒头,所有的困难,在张旭身上都化成为了一种信念,只要能确保按时高质开业,在地下室里再苦再累都没啥,地下室就是他的人间四月天。
从“长白山万达”到“德思勤城市广场”,再到益阳万达,这些商业建筑正不断提升着城市的高品质。回想6年前,从大学毕业后,抛弃设计院工作机会的张旭来到中建二局二公司,励志在建筑工地上种出自己心中的最美山茶花,自此与建筑行业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公司的同事大多是施工建筑专业或工民建专业出身,一开始,张旭觉得自己所学的工程力学专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随着公司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也逐渐认清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项目中能够学有所用,在项目中找准定位后,张旭顺利度过了专业转换的适应期,也建立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公司在南区承建的首个轻资产项目——益阳万达,面对新环境与新挑战,他一方面针对施工难点挖掘科技潜力,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克服困难,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利用自己长时间在施工班组打交道的经验,降耗劳动力使用,配合项目质量部制定严密的工程质保措施。为了应对益阳本地漫长的雨季和地下室错综复杂的综合管线,张旭不分昼夜,不分雨天,大雪天,在保证不影响城市环境及周边居民的情况下24小时抢工作业。
至今,张旭仍清楚地记得益阳项目开工前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进行土方开挖的日子。在施工工地,我们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值班,即使值完班也不回寝室睡觉,而是钻到正在作业的挖机驾驶室座椅后的小平板上,“不摇我睡不着”,这句出自张旭口中的话一度在益阳项目传为佳谈。在挖机驾驶室里休息的他,每一小时不到肯定会钻出来一次,下车看看开挖是否正常,出土是否正常。就这样,短短的一个月,益阳万达项目在益阳60年难遇的洪涝灾害中出土二十六万立方,近乎创造了奇迹,他顺利完成了工程任务,现在在益阳提起万达项目,施工周边地区和政府部门,人人都竖起大拇指,更让当地的建筑企业称之为奇迹项目。
在工作中,张旭运用自己所学将施工现场管理得井然有序,在益阳万达地下四大块圆满完成抢工任务后,张旭凭借一直以来出色的工作成绩,被提拔为项目生产经理,他承担的项目管理责任更大了。张旭直言,刚成为项目生产经理时,他并不像现在这么“淡定”。但是他耳中时常想起项目经理李洪元经理的话“一个人如果一直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永远没有进步。”作为益阳万达项目的生产经理,需要做到所有事情都要可控,完成的质量也要心中有数。张旭凭借其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前瞻性,能够对施工形成准确的预判。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他经常说:“好在我年轻,有激情、有活力,可以用自己的勤奋弥补经验的不足。”张旭由基层施工员做到项目生产经理的成长与努力,也是他对建筑行业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更是他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坚持与勇气。
去年两会上,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在张旭心中,“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觉得”工匠精神“其实是要让我们克服浮躁的情绪,通过这种精雕细琢,提升产品质量。”张旭时刻以项目经理李洪元做为学习目标,“榜样为镜,以宽容信任尊重情感带团队。感动为恩,以沟通执行协同担当报企业。”李经理的管理理念也熏陶了张旭,对事业献出了一个“诚”字,对基层员工付出了一个“爱”字,对自己定出了一个“严”字。一直恪守的工作准则是:扎实苦干树形象,率先垂范一名最基层施工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