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份栏目
【住村故事】当“入户”成了“回家”
时间 : 2016-08-31 13:5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通讯员 古丽夏提·那斯达克)自“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以来,“工作组”这一词对老百姓来说已不再陌生。以前都说有事找警察,现在大家都知道有事找工作组。我们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与社区干部一起走访入户,为贫困户出谋划策,为困难户排忧解难。张大爷家几口人、李大妈家的经济收入是多少、古丽奶奶有啥病······片区里的每一户情况我们都有一本明细账详详细细的记在心里。
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入户,是和社区干部巴合提古丽一起来到四道巷平房区,作为土生土长的阿勒泰人,这里竟然如此陌生:难走的狭窄小路、泥泞不堪、时不时窜出的狼狗,让我几度抓狂。但看到身边步伐轻盈的巴合提古丽,从容淡定,边走还边介绍着自己片区的情况,酸酸的惭愧和崇敬慢慢涌上心头。“铛铛铛·······张叔,我是社区的巴合提古丽······叔,这是刚刚下派到咱们社区工作组的古丽夏提”看着面前这张陌生的脸孔我尽支支吾吾不知道该说些啥,巴合提古丽好像看出我的尴尬赶紧牵着张叔进门:“叔,最近身体好吗?儿子得学费解决了没,他啥时候毕业呀?”一上午巴合提古丽一会儿是知心大姐,一会儿是调解员,一会儿又是“民警”,角色不停地在变,可脸上的笑容依然那么灿烂。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两点多,看了看表、巴合提古丽叹气地说:“唉!又没能去接孩子”。
原以为社区条件会比农村好,可到了社区才知道,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生活窘迫的下岗职工、身患重病的困难群众、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其实很多很多。当我们第一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时,千百种滋味涌上心头。
今天来到红叶小区,这是我第5次入户了,开门的是个小姑娘“你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我这话音刚落,就看到小女孩的脸色突变。后来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娜德玛,是一个蒙古族小女孩。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父母的相继去世让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只留下了娜德玛和她未成年的妹妹相依为命。一直是社区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在帮助她们、照顾她们、陪伴她们。当我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她坚定地说:“我只想让我的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和她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我被她深深的感动了。于是我每个月都会抽出2-3天的时间,带上水果和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到娜德玛的家里,鼓励和帮助她早日考上公务员。
由于冬季降雪量大,化雪时期让社区危房户闹心不已。这一天我们来到八道巷居民赵伟家中,这是我第10次入户。赵伟是下岗职工,2010年为了治疗自己的肺癌,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妻子在一场车祸中致残疾,更是让一贫如洗的家里雪上加霜。推开房门,地上全是盆盆罐罐,床上的被褥已经湿的可以拧出水来。此情此景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没有停留,立即和社区干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大家找房的找房,找车的找车,社区帮他申请了大病救助,逢年过节开展走访慰问,工作组通过多方努力筹集了 3000元资金帮助赵伟维修房屋。几天后当我们再来到赵伟家中,房屋焕然一新,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赵伟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以及他握着社区书记的双手、嘴里反复念叨的那一句话:“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组,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以后这也是你们的家。”这朴实的话语,是一位基层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
回首驻村时光,从白雪皑皑到硕果飘香,点点滴滴都触及我的心怀,我们协助社区开展值班备勤、维稳巡逻,配合干部改选楼栋长、开展“两学一做”主体实践活动、组织社区待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无比的充实和萦绕在心头的平凡中的感动。
这已经不知道是自己第几次入户了:“当当当······张叔,我是工作组的古丽夏提”
“哦,古丽夏提呀!今天又来入户呀?”
“不,叔,我是回家看看有没有啥,需要我的地方。”
“哦,欢迎欢迎,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