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旧州古城垣
时间 :   2016-07-18 13:3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吴泽校)旧州乃是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层峦亘叠,中开大坝,阡陌纵横,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富甲黔东,名扬海内。春秋以前为牂牁方国,战国时为且兰国邑,秦至明清,皆为郡州府等治所,由于舞水通沅江、长江及陆路可赴滇下广,驿道交通之便利。因为地势险要,历来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均筑有城防。
一、古镇城墙
旧州古城的修建历史十分久远,有记载只能从公元1258年算起。据《宋史.本纪》记载:“宝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乙亥,帝曰:‘昨付出<黄平图>,其间险要处皆当置屯。’程元凤言:‘黄平、清浪、舞溪三处,当审度缓急,分置大小屯。’宝祐六年(1258年)十一月,己酉,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进一秩’”。以上宋时所筑的黄平城,即为现在的黄平旧州古城。
又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所城关口,坚周,开四门,东曰泰水,南曰保障,西曰服远,北曰琴山。……保障楼,即所城南门楼也,洪武间建,成化间重修”;和贵州巡抚郭子章著的万历《黔记》记有:“黄平州。筑石城,一千三百丈有奇,高一丈有六尺,门东南西北皆命曰平。命南平楼曰七星”;及嘉庆《黄平州志》载:“保障楼为城南楼,城中最高处,往时官僚燕集于此,后改名七星楼。……明神宗,朝从巡抚郭子章请设州,州牧曹进可督修,基以石,墙以砖,周围九里三分十八步,东西南皆命曰平门,各有楼,东曰来春,南曰七星,西曰庆成,北曰武胜(有碑记)。后州牧李逢春增造串楼一千三百间。环城有池,崇祯六年加深。环城内有马道,以便巡逻。明末兰二之变,悉毁之,雍正乙卯再毁于乱。乾隆二年(1737年)总督张广泗题奏,命知州金作楫与新州城同时重修,易砖以石,周围一千四百零七丈七尺(计十里八分零),门有炮台、水关。门后改曰,东隆远,南青云,西乐平,北庆安”。
综合上述,即为宋理宗为抵御外戚入侵,在公元1257年至1258年,由宋朝名将卫国公吕文德修筑黄平城。四门,其东门命名为“泰水”,南门叫“保障”,西门称“服远”,北门为“琴山”。历经元代,于明洪武年间,仅在南门修建有一幢保障楼,为城中最高点,后改名为七星楼。
到明代神宗万历年间(约1571年前后),贵州巡抚郭子章题奏朝庭设州,在1601年置黄平州后,又命曹进可补修州城。这次修筑的城垣是以石为基,以砖为墙,修筑好了的城周围长“一千三百丈有奇(约4300米),高一丈有六尺(约5米)”。建得坚固宏伟,工程浩大,东西南北四门曰平,后东门改为“来春”,南门改为“七星”,西门改为“庆成”,北门改为“武胜”。门顶均置有城楼,造型有歇山式、悬山式,用青方砖垒砌,二层三层不等,作嘹望御敌之用。公元1633年,州牧李逢春又予维修,在城墙上增造串楼,并环城外挖河池,利用北侧东流之舞水筑护城河,城垣上修筑有兵丁巡逻专用道,环城内沿城建有巡逻的马道。
曾几经毁圮,到公元1737年,贵州总督张广泗题奏,命黄平知州金作楫用简易的砖代石重修城墙,重修的城墙长一千四百零七丈七尺(约为4645米),门墙上均建有炮台,门外有水关。四门又重命其名,东为“隆远”,南为“青云”,西为“乐平”,北为“庆安”。并于西门旁新建门洞一个。至此,城垣建筑臻于完备,坚固雄伟壮观,在黔屈指可数。
清末,几经战乱火毁,瑰丽古城大减其色。
民国时,城西老里坝大街遭水灾,洪水冲垮河堤,繁华的老里坝街段成为一片河滩,二千余居民遭灭顶之灾,县长沈麟书命拆城垣石头去修筑河堤,城垣开始大规模损毁。
解放后,因地方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城垣石作粮库基石。1958年“大跃进”中修两岔河水库,一举将所有墙石拆尽。现残垣迹址面貌尚清晰可见,黄平县委县政府为恢复古城昔日风貌,于2016年重修部分。
二、天官寨城址 
据清嘉庆《黄平州志》载:“旧城建于天官寨,今颓,垣学址尚存。”又据《明史》记载:“黄平安抚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改为州)。来属,西北有黄平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置,十五年正月改为卫,闰二月仍为千户所)。”和明嘉靖《贵州通志》载:“黄平地皆夷獠多叛,添置黄平所,以守御之。……黄平守卫千户所。所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甃以石,门三,东曰从政,西曰通远,北曰武胜,门各有楼,串楼一千三百间,周九里三分一十八步。……公署。所治(洪武八年<1375年>建)、镇抚司(城内)、驻镇通判署(有四川重庆通判一员驻镇)。……儒学。旧置城外,嘉靖间总兵石邦志迁于城南,万历五年(1577年)通判朱崑迁于城西片。”及明万历《贵州通志》载:“黄平守卫千户所。所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甃以石,门三,东曰从政,西曰通远,北曰武胜。成楼三,串楼一千三百间,周九里三分一十八步。”又从万历《黔记》的<黄平州图>示:旧州天官寨位置有黄平州学和平越行府。
综合所述。因为“黄平地皆夷獠多叛”,于公元1378年正月在黄平城的西北(即今旧州天官寨)置有黄平守御千户所。于公元1392年以石修筑所城一座,城周围长“九里三分十八步”(合4062米),有三门,东门曰“从政”,西门曰“通远”,北门曰“武胜”。门各有楼,墙上还有串楼一千三百间。所城建成后,所治、镇抚司、驻镇通判署等公署均置于所城内。后来,通判朱崑把儒学(后来的州学)也迁置于所城内西片。以至明万历后期,所城中仅剩有黄平州学和平越行府。直到清嘉庆年间,于明时所筑的千户所城——天官寨城址,也只是“垣学址尚存”了。

万历《黔记》黄平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