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份栏目
阿勒泰市社区评论:勤俭节约是一种高尚品德
时间 : 2016-01-15 09:0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通讯员 阿依努尔.朱马别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食不果腹的困顿生活早已成为历史记忆,年青一代对饥饿更没有概念,导致有一部分人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稼穑之艰难,不思粮食之珍贵,无丝毫节约意识,浪费之风随处可见,吃不完的米饭、馒头和菜肴,很多人习惯随手一倒,尽管偶然能见到墙上提倡节约、避免浪费的标语,或是遇到他人“吃多少盛多少”的善意规劝,但总有一些人熟视无睹和充耳不闻,殊不知他们倒掉和漠视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其个人的公德和修养。
节约是一种品德。节约是无关乎钱多还是钱少的一种品德。孔子创立的儒学教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只要我们平时养成节约的习惯,哪怕是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这样的小事,也展示了一个人认真做事的态度,体现了一种良好的作风、优秀的品德。
节约是一种精神。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节约当作一种精神去追求。朱子家训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创物维艰。”雷锋同志有这样的名言:“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低的同志看齐。”这种节约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质。我们认为,为摆脱贫困而节约是一种本能;为养成习惯而节约是一种毅力;为形成文化而节约是一种美德;为打造文明而节约是一种品格;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节约是一种责任。只有在艰苦的生活体验中,才能锤炼节约精神,只有把节约精神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才能重树节约精神,节约意识才能深入人心。
节约是一种文化。厉行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道德行为,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节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对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黙化的作用。要逐渐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让节约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节约的品德,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尚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然而近些年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贪腐之风越刮越猛,尤其在以往的春节期间,请客送礼之风盛行,一些领导利用这个时候大摆酒席,铺张浪费。面对五花八门的吃、请、送,认为是“人情难却”,于是“就坡骑驴”。
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为了升官、有的为了发财、有的为了调动…给上级领导送红包,这股风气越演越烈,损毁了党员干部形象,破坏了党群干部关系,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吃喝风、送礼潮腐蚀了党员干部,破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厉行勤俭节约当“立行”。各级党员干部应迅速行动起来,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切实践行勤俭节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从根本上遏制浪费、践行节约,让勤俭节约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什么职务,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都是勤俭节约这一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者、见证者、受益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犹如插在高地的一面红旗,引导人们树立目标并且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前行。当每个人都把自己定义为勤俭节约的实践者,就能带动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加入到勤俭节约的队伍中去。
“正人先正己”,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自己率先垂范,做先锋,打头阵,当表率,带头勤俭节约,“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方能要求并且带动同事,共同营造勤俭节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积累和释放“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巨大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