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记者捐款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时间 :   2015-06-04 07:18 来源:   百灵网环保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王寿臣)
  百灵网环保频道讯,  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发乡青松村村民刘景云,2014年2月,土地被乡政府征用,一直到当年11月,土地征用款迟迟没有发放到手中。刘景云全家以种地为生,土地没有了,钱也没有发放到位,家中无粮、无钱,她的丈夫因脑出血卧床多年,儿子患有脑梗塞失去了劳动能力。她多次到乡政府讨要土地征用款,都是空手而归(2015年6月上半月《法律与生活》)。
  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征收基本农田必须上报国务院。征收土地必须依法按照程序进行。征收农民土地特别是承包地等耕地,要求更加严格。那些商业开发之目的的土地征收,更不能侵害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要先行协商再签订补偿协议,将补偿款打入专用账户,并解决好农民今后的生活出路及社会保障问题,还要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能低降低。
  从这封表扬信内容上看,土地征收近一年时间,土地补偿款也没有发放到这位农民手中,如果这个情况属实的话,那么,东发乡政府的这个征地行为将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要求的。按照规定,土地被依法征收后,两年内如果不开发建设的话,国家将收回被征收的土地。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血征血拆问题时有发生,也是农民上访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农村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同时,这些年,强征农民土地并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失去耕地,对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更可怕的是,本来那少得可怜的补偿款,也往往不能顺利拿到,或者被克扣或者长时间拿不到。有的农民,因为拿不到补偿款,生活陷入绝境,连吃饭都成问题。因此,他们只好一次次找政府讨要,而政府则一次次推脱,最后导致农民不得不寻找另外的求助途径,或上访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对当地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根源,主要还是地方政府无信。许多强征农民土地,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的事件发生后,农民在讨要无望的情况下,往往会向媒体求助。然而,作为媒体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很多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农民欲哭无泪的脸,而无力相助。在媒体对事件的真相曝光之后,有的地方政府会立即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将占地补偿款发放给农民,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而有的则对媒体的曝光置若罔闻,根本不把农民的切身利益当作一回事。
  从感谢信中看出,刘景云多次向乡政府讨要征地款, 均没有结果。再次向乡党委书记讨要征地款时,被正在采访的《法律与生活》杂志记者遇到。记者到近一年没有拿到征地补偿款的刘景云家了解情况,发现刘景云家里生活状况极其糟糕,丈夫因脑出血卧病在床,儿子患脑梗塞失去了劳动力。在被征地前,刘景云勉强可以通过种地解决全家的温饱,现在,失去了土地,使这个本来贫病交加的家庭,雪上加霜。
  刘景云的遭遇,让记者不忍卒睹,自掏腰包,将1000元和300斤大米交给了刘景云,以解燃眉之急。我不知道,当地政府会不会知道这件事,也无法预料他们知道这件事后,会是一种怎样的姿态?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是有权太任性的表现。
  这位老人多次奔波于政府讨要土地征收款,这种情况如果属实的话,我们也由此可知想象:东发乡政府相关领导有没有积极作为——有没有积极地解决百姓的征地补偿款被拖欠的问题?有没有将拖欠征地款的原因及时向百姓公开并取得百姓的理解与谅解?依法治国于政府官员来讲,首先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信息公开。百姓利益无小事。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解决拖欠的征地款问题,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刘景云还会不会多次奔波于乡政府讨要征地款?
  一封感谢信,字数不多,却包含了太多的法律问题和基层领导与百姓之间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如今中央提出的用法治的思维方式治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首先要求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先讲诚信,诚信的一个重要的行为规范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必须“有权不可任性“。一个把百姓疾苦和利益放在心头的地方政府官员,就一定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不会出现或者很少发生强征、强拆及拖欠农民土地征收款等问题。
 来源:http://green.beelink.com/html/201506/content_10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