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央下发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的考核问责条款非常受关注,意见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任内有严重破坏环境的,将终身追责。
其实,今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中央下发了不少与改革相关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保证文件的有效执行,均附带有考核和追责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讲,为深化改革,特别是为了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中梗阻,中央给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负责人加了不少担子,在考核中多加点“试题”,让他们真正明白有权不仅不能任性,权力意味着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要问责。一起来看看,这些担子都有哪些?
禁止干预司法: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
3月底,中办国办印发《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重点规范领导干部对司法领域的干预。这个规定中的第十一条是这样说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应当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干部是否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
同时在规定中的第七条有这样的内容:党委政法委应当及时研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报告同级党委,同时抄送纪检监察机关、党委组织部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领导干部属于上级党委或者其他党组织管理的,应当向上级党委报告或者向其他党组织通报情况。这里面提到了组织部门,这也就是说干预司法会影响到干部的考核和升迁。
领导干部越权干预司法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一大原因,把是否干预纳入政绩考核,对领导本身就是一种约束。
和谐劳动: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4月上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下发,根据这份意见,劳动者的很多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比如休假的权利以及防止欠薪等等。如何保障意见的执行呢?这份文件的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切实担负起定政策、作部署、抓落实的责任。
实际上,制定这份文件的背景就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仍较突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纳入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意见》的落实。而如果领导干部辖区内部出现涉及劳动关系的典型事件和案件,势必将会影响考核。
社会治安: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
4月13日,新华社刊发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强化社会治安体系,建设平安中国。社会治安可以说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何把治安抓好,问责考核也成为了《意见》的标配。《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加强党委和政府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警力配置、经费投入、考核奖惩等重要问题。要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同时,《意见》还明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部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将严格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将平安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治安秩序严重混乱地区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并追究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水十条”:作为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
4月16日,国务院公开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于这份计划一共有十大条,因此俗称为“水十条”。在当下的中国,水污染问题已经不亚于空气污染。保护好水这个生命之源正是“水十条”的使命。
为了保障“水十条”能落到实处,《计划》规定国务院将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落实“一岗双责”。每年分流域、分区域、分海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要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
生态文明:任内严重破坏环境终身追责
5日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于考核更加严厉,《意见》是这么说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这也就是说,对地方的考核不再搞一刀切。
同时,有考核就有追责,对此意见提出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现在对领导干部主要实行离任经济审计,根据这个意见,未来环境问题也将纳入审计。审计不通过,追责就难免。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