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老子“无为”思想对廉洁社会建设的启示
时间 :   2021-10-12 16:19 来源 :   清风网 责任编辑 :   周满荣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最先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用来阐明人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而后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借鉴用以治国理政,并提出政治权力中的操作原则,即君无为而臣有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揭示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自然无为,告诫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要遵循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可逾越规律、不可背道而驰、不可改变规律。
 
以民为本、爱民治国,是老子清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他的“无为”思想中回答了统治者应该如何处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自己做好榜样,不肆意妄为,遵纪守法,才可以带好头,进而使老百姓实现自我教化,这是老子所提倡的教化之道;统治者只有乐于安定,不虚张声势、不矫揉造作、不胡作非为,那么老百姓也会看在眼里,开始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走向正道,这是老子所提倡的治人之道;统治者只有少生事端,不要总是给老百姓增添麻烦,譬如通过采用苛捐杂税之类的方式来剥削老百姓,就不会给老百姓增加很多负担,老百姓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生活富足了,这是老子所提倡的管理之道;统治者只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杜绝骄奢淫逸,做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老百姓也会慢慢地跟着统治者变得素朴自然、返朴归真,这是老子所提倡的修身之道。在当下,广大干部要从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吸取宝贵经验,甘于做人们的公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应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要摒弃一己私利,全心全意以人民的意志、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始终保持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并且注重处理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以百姓心为心”,将群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这是实现廉洁社会的必要条件。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是老子清廉思想的中心和根本。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劝诫人们抱朴守真,回归到一种淳朴自然的状态,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所困扰。在老子看来,人的自然本性中最宝贵的部分就是淳朴少私,因此,老子呼吁统治者回归到如同婴儿初生时的那种纯真状态,克制住无限膨胀的私欲。老子认为人的生存是根本,享受是派生的,享受并非是生存的必需品,抛去享受,人们一样可以生存,而贪图享受反而会阻碍到生存。“少思寡欲”告诫我们避免对功名利禄的一味追求,要淡泊名利;“知足不争”告诫我们行为处事要有度,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少思寡欲、知足不争”作为老子清廉思想的侧重点和关节点,力求从人们内心深处打消对物欲的贪恋,从内在修养上建筑起强大的抗诱惑能力,让广大干部正确认识权力和职责之间的关联,真正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经受住任何来自权力、地位、金钱、美色等的诱惑,坚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不随波逐连,做到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真正到达廉洁自律的境界。
 
三宝”和“三去”,是老子清廉思想的灵魂与核心。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宝“慈”可以引申为“仁爱”之义,告诉人们心怀博爱、爱人爱物;第二宝“俭”,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要求人们做到“知足”和“寡欲”,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身份卑微还是高贵,都要时刻谨记“克勤克俭”的人生训语,过一种朴素却有意义的生活;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人生态度、处事策略,也是一种政治美德,告诫人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时时怀有恭让之心、持有谦下之德,领导也要善于用人、礼贤下士,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决不傲慢无礼、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广大干部要想始终保持勤政清廉的优良作风,就要参透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时刻告诫自己做到宽厚仁慈、克勤克俭、谦虚谨慎,自觉遵守相关行为准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当前廉洁社会建设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价值关怀和人文关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理应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干部要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学习、领悟与运用,树立起勤政清廉、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培养起两袖清风的公务德性、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品格,以百姓心为心、为百姓谋福祉,共同促进廉洁型、阳光型、服务型政府建设,从根源上有效治理政治腐败,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临翔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股:陈智钰)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答案:) *